表面上的忙只是做了重復性的工作,用一種拼命努力的姿態,來掩蓋能力和思維上的缺失。這樣的忙碌,只是感動了自己,最終也拖累了自己。想想現在的自己是不是也在“瞎忙”?不要讓瞎忙蒙蔽了一直想努力的你。
和朋友聚會的時候,總會問起最近在做什么,很多人的回答都是:嗨,瞎忙唄。
這時如果追問一句,忙些什么?
大概會有兩種答案,一種是有條不紊地和你介紹他的生活和工作,安排了哪些會議,參加了什么活動,完成了多少工作。瞎忙只是謙虛的說法。
而有一些,支支吾吾半天,最后說,沒干啥,真的是瞎忙。
會忙的人,是不把忙碌當資本的人
有人曾經和我感嘆過,遠近,你真的每天好忙啊。我反問道,這個社會,誰不忙?
每個人都忙,忙著上課,忙著工作,忙著應付領導,忙著戀愛結婚,好像沒有誰會甘愿停在原地,也沒有誰愿意被人輕易超過。
于是,就會有人感嘆,你看那個誰誰誰,整天那么忙,真的是好努力哦!
忙和努力,不知道什么時候就被劃上了等號,只要你表現出一副忙碌的樣子,別人就會贊許地點頭,你肯定會成功的。
同樣,如果你偶爾偷個懶,或者無所事事的樣子,那么也會有人跳出來指責你不思進取。
曾經有一段時間我請了長假去旅行,朋友就曾不解地說,你這么做了甩手掌柜,就不怕被人超過?現在就這么貪圖安逸,將來肯定有吃苦受罪的時候。
但在我看來,忙或許是一件好事,但忙不到點子上,忙不出效率,那還不如暫時停下來歇歇。
前兩天,我在朋友圈看到一條動態,有人說,現代社會,人們都被逼得開始不敢停下腳步了,好像享受生活是一種罪過。
好多文章都在說,努力吧,忙起來吧,別讓大把的時光浪費在你的懈怠里。那些比你優秀的人都比你努力,你還有什么資格偷懶?
但是,讓自己忙起來,真的就是努力嗎?
我看未必。
一個會忙的人,是一個不把忙碌當資本的人。
會忙的人,是不斷精進自己的人
我有一個同事,每天看起來很忙,著著急急來上班,時刻都是繃緊了弦的狀態,一刻不得閑。
開會的時候他會認真準備大量資料,總是第一個積極發言,有任何的活動都參加,幾乎每天加班,總是感嘆時間不夠用。
但是在項目組里,他的工作完成度卻是最低的,但他也不氣餒,他總是說,我笨嘛,笨鳥先飛,不懂我就問,不會的就認真學,總有一天會好起來的。
實際上,他的問題不是先飛先努力,而是根本沒有努力到點子上,會議準備的資料大多繁瑣無用,不懂歸納和篩選,每次的發言也累贅和重復,不會清晰表達觀點。
每每有人給他指出這些問題的時候,他都唯唯諾諾說下次注意,可總是下次依然再犯,這樣的忙,至多只是營造了一種苦哈哈的形象,做的卻是無用功。
有一次公司年會,多喝了幾杯的他和我發起了牢騷,說自己已經過了而立之年,可事業和感情都不順遂,工作心有余力不足,明明已經夠努力,怎么總是沒有應有的回報呢?
我看著他一臉的失意,勸慰了幾句,他其實只是還不了解,表面上的盲目只是做了重復性的工作,用一種拼命努力的姿態,來掩蓋能力和思維上的缺失。
思維沒有調整,能力沒有提升,再怎么努力,也都猶如隔靴搔癢,毫無作用。
歸根結底,這樣的忙碌,只是感動了自己,最終也拖累了自己。
一個會忙的人,應該是有的放矢的人,知道在什么時間做什么事情,知道如何合理安排日常的工作和生活,并且在忙碌的基礎上,找到自己的短板進行彌補,這才是忙碌的成效。
非常著名的木桶理論講的就是這樣的事,光是想著把木桶越砌越高,卻不考慮彌補漏洞和短板,最后的結果就是既不穩固,也不會盛更多的水。
一個會忙的人,是一個不斷精進自己的人。
會忙的人,是會合理利用時間的人
還有一些人,既忙不到點子上,又忙得特別盲目。
明明在年初的時候定下了十幾條小目標,信誓旦旦一定要在年內完成,然后或許也真的堅持了一段時間,可到了年尾才發現,一條都沒有實現。
每每想起,都會說,平時實在是太忙了,根本沒時間。
其實,很多人的忙,只是不會利用自己碎片化的時間。
具體的大數據不用多談,總之我們一周會有將近70個小時的時間來做除了睡覺、工作、吃飯之外的事情。
等于,一天你有10個小時,是完全可以自由支配的,這10個小時里,除去路途、交際、突發狀況等不可抗拒因素來,每天會剩下將近6個小時。
而在這6個小時中,很多人都在刷網頁、發呆、無所事事中度過了。但一個活得高效的人,會充分利用這6個小時來做許多事情。
我是廣告人,號稱是最忙碌的工作之一,幾乎每天加班,一年有100多天都在出差中,忙于我而言,早已習以為常。
但我依然能保證自己每天讀書1個小時,寫作2個小時,喝茶1個小時,還上過插花課、茶藝課等等。
有太多人問過我如何做到的,實際很簡單,就是充分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時間。
見客戶的路上,看幾篇文章,上廁所的間隙,想想新的選題,吃飯的過程中,聽聽別人的故事,只要一有時間,就打開手機備忘錄開始碼字,然后晚上回到家再進行整理。
你先要明白自己的目標是什么,然后將目標進行拆分,細化到每一個可利用相對短暫的時間去完成的小目標,然后再一點點去補充和完善,最終達到目的。
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,我想要8個月寫出一本10萬字的書,那么將目標細化,1個月寫將近1萬3千字,一周寫3250字,如果周末休息,一天寫650字。
怎么樣?聽起來是不是就沒有那么唬人了?
碎片化時間的利用沒那么多套路的方法,就是將目標細化,然后再將你平時發呆、瞎逛、偷懶的時間,用在兢兢業業完成每天的任務上,就這么簡單。
一個會忙的人,是一個會合理安排利用時間的人。
會忙的人,是踏實做事的人
最后,我想談談忙的思維。
我曾經是一個特別喜歡說自己忙的人,每天在朋友圈更新,今天加班到幾點,今天見了多少客戶,今天完成了多少工作。
然后看著其他人點贊評論,感嘆我的努力,我覺得自己的這種忙很值得。
直到有一天一位前輩直言不諱地說,你把自己的忙碌當成了什么?炫耀成功的資本?還是證明自己努力的工具?
真是當頭一棒,打醒了我。
忙碌的過程應該是無聲的、寂靜的、不用公之于眾的,領導不會想知道你有多忙,他只要結果,別人不會想知道你有多忙,只看你有多優秀。
羨慕你的人自然會因為你忙覺得你很出色,嫉妒你的人則會因為你忙覺得你惺惺作態。
而且,總是感嘆自己很累很忙,要么是沒有忙出自己想要的成效,要么是沒有將這種忙當做自己的習慣。
一個努力的人,不會每天張口閉口說自己多么努力,因為他已經習慣了努力,同樣,一個忙碌的人,也已經習慣了忙碌,并不覺得它有多么值得訴說,因為那就是他的生活。
比起說自己忙,其實更應該讓自己忙,踏實做事,一步一個腳印每天都在進步地忙。
忙碌的思維,來自于自我看待生活的態度,如果你是一個喜歡安逸的人,但不得已做一份工作整天忙碌,那么你就渴望通過別人的肯定來鼓舞自己繼續。
但如果你做著一份喜歡的工作,并且享受這種忙碌的狀態,那么它就是你生活的一部分,沒有必要拿出來供人瞻仰,反而讓人覺得你此地無銀三百兩。
社會里有一種很微妙的價值觀,忙就等于努力,努力就會成功。這個等式被人們拿來信奉為正能量,但這恰恰卻是毒雞湯,帶著撒狗血的意味。
忙是努力的必要但不充分條件,努力更不會一定成功,它充其量只能讓你變得更加精進,把本來有概率的成功,歸結到努力上,又把努力的多樣性,放在一個忙字上,明顯是濃濃的套路。
總是感嘆自己忙,潛臺詞無非是想表達自己很努力,我都這么努力了,最后不成功,不是自己的錯了吧?那是老天不公。
但實際上,一個會忙的人,從不多談努力和成功,他們只在意在這種忙碌里能夠獲得怎樣的體驗。
而這種體驗,與成功無關,忙的歸屬也好,忙的方式也好,忙的思維也好,歸根結底,都是你的選擇。
而既然你做了這種選擇,那么就要為它付出代價,而無論怎樣的努力,都應該是高效的,有用的,利己的。
一個會忙的人,是不說自己忙但踏實做事的人。
別再說自己努力,你那只是瞎忙。
|